跳到主要內容

認識 子宮肌瘤( myoma, leiomyoma, fibroid, fibromyoma of the Uterus)

認識子宮肌瘤( myoma, leiomyoma, fibroid, fibromyoma of the Uterus
 
一、 甚麼是子宮肌瘤
子宮肌瘤是指子宮平滑肌和結締組織纖維異常增生所致,又稱子宮纖維瘤(fibroid) ,子宮纖維肌瘤(fibromyoma) ,主要由平滑肌纖維組成,故稱子宮平滑肌瘤(leiomyoma)最適合 ,簡稱子宮肌瘤 (Uterine Myoma) 
為子宮的肌肉層過度增生,也是一種「肉瘤」。是女性生殖器最多見的腫瘤或骨盆腔最常見的腫瘤,30 - 50 歲是發生率最高的年齡,30歲以上女性約有1/3~1/2比例有大小不等之肌瘤,接受手術的病例約佔所有婦科手術的40%,婦科中相當重要的疾病,一般沒有症狀並不需要處理或手術切除,可以吃中藥控制,真正需要治療的僅佔其中1/3,惡性變化的機會低於0.5%
子宮肌瘤依子宮壁相關位置分為三類:
1. 間質肌瘤 ( intramural type ) 60~70%,最常見的子宮肌瘤,生長在子宮肌肉層裏面,延伸到子宮寬韌帶就是韌帶內子宮肌瘤 (intraligamentous)
2. 漿膜下肌瘤 ( subserous type ) : 20%,肌肉層生長出來而往外向骨盆腔突出,有的會形成有蒂的( pedunculated )子宮肌瘤,肌瘤都長的較大。
3. 粘膜下肌瘤 ( submucous type ) : 10~15%,肌肉層生長出來而往內向子宮腔突出,有時也會形成蒂,充滿子宮腔、子宮頸而突出於子宮外,是最少見的一種,最容易造成經血過多。

二、 子宮肌瘤的病因
至今仍不是十分明白,有以下可能:1.子宮平滑肌和結締組織纖維異常增殖所致;2. 雌激素(estrogen)的刺激;3.長久的痙攣,引起一種肌肉纖維反應而產生子宮肌瘤;4.生長素 ( growth hormone )的影響。

三、 子宮肌瘤的症狀
1.80%的女性有子宮肌瘤但沒有症狀;2.出血量多是主要症狀,因內膜面積增加,肌瘤阻礙子宮收縮,出血量增多或不規則出血,易造成貧血;3.壓迫症狀:子宮前壁肌瘤壓迫膀胱、尿道引起頻尿、尿急、尿瀦瘤;子宮後壁肌瘤壓迫引起大便困難,闊韌帶肌瘤壓迫輸尿管引起腎積水、壓迫髂內外靜脈下肢靜脈回流不暢引起腳浮腫;4.白帶增多:常見於肌瘤脫出子宮頸者,其他不常見;5.疼痛、腰酸下墜感:一般無疼痛症狀,子宮肌瘤造成子宮扭轉,會引起疼痛、伴隨噁心嘔吐感,以及壓迫感致神經放射疼痛感,20%~30%合併子宮肌腺症易引起經痛;6.不孕:影響受精卵著床,或影響精子通行(位在子宮角);7.造成自然流產;8.貧血、高血壓、頭痛、咳嗽等繼發症狀;9.停經後子宮肌瘤會縮小鈣化,懷孕時子宮肌瘤通常會變大。

子宮肌瘤的西醫處理,常以激素藥物治療,促子宮內膜萎縮;或以手術治療,肌瘤切除術,依位置、症狀,大小最好6cm以上30%50%的婦女,在5年內因子宮肌瘤復發而需要再次接受手術;欲懷孕之婦女,建議手術切除後1年內懷孕,時間拖久越不易自然懷孕,會有沾粘問題;若以子宫切除術:適合年齡在 40 歲以上不再受孕婦女,但這並未減少子宮頸癌發生率。

四、 子宮肌瘤症的中醫觀點
本病臨床表現屬中醫「癥痂」範疇,主要由於瘀血或痰瘀互結,有氣滯血瘀、寒凝血瘀、氣虛血瘀、痰瘀互結。 

五、 子宮肌瘤的作息飲食保健
1. 減少熱量、少吃甜食飲料避肥胖:據統計,肥胖的人更容易導致子宮肌瘤增生。每周至少安排3次,30~50 分鐘的規律運動幫助減重。 
2. 均衡營養增免疫力:營養均衡,攝取維生素,可維持良好免疫力,預防子宮肌瘤增生。腸道是維護人體免疫力的關鍵器官,多吃蔬菜水果等,都對腸道健康有益。 
3. 飲食護肝臟功能:肝臟會將女性荷爾蒙中刺激子宮肌瘤長大的雌二醇,代謝轉換成作用力較弱的雌三醇。熬夜、飲食不當,造成肝臟代謝能力差,體內雌二醇過多會導致子宮肌瘤增生。平日飲食可多攝取蔬果與優質蛋白質如魚肉,幫助維持肝臟機能正常運作。 
4. 豆漿豆腐正常吃:豆漿豆腐中的大豆異黃酮由腸道荷爾蒙接受體吸收後,會阻止動物性荷爾蒙吸收,避免刺激子宮肌瘤增生。但女性每日豆製品也不宜攝取過多,豆漿每日限約200c.c.
5. 酒精蝦卵不要碰:酒精會傷害肝臟功能,還有讓身體攝取到多餘的熱量引起肥胖,飲食中動物性荷爾蒙含量高的食物如蝦卵、蟹黃、內臟等,會直接經由腸道的荷爾蒙接受體吸收,刺激子宮肌瘤生長,平日也應避免食用。
6. 避免環境荷爾蒙:日常生活中的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、重金屬、廉價清潔劑中含的壬基酚等成分充斥,也恐刺激子宮肌瘤增生,建議民眾應避免人工合成食品、慎選日常用品,以天然成分為佳。
7. 避免生冷蔬果,勿吃冰:瓜類、白蘿蔔、橘子。
8. 禁食補品:高麗人蔘、當歸、月見草、蜂王乳、山藥。
9. 40歲以上或接近更年期的婦女,建議服用適當得中藥抑制肌瘤生長,與其和平共存,待更年期後令其自然鈣化痿縮。

六、 比較
1. 子宮肌腺瘤和子宮肌瘤:都會造呈經血過多、壓迫感等症狀,但子宮肌腺瘤會經痛,子宮肌瘤較不會。
2. 子宮肌腺瘤與子宮內膜異位症:都會產生經痛,但子宮肌腺瘤會造呈經血過多、壓迫感,子宮內膜異位症卻不會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帶狀皰疹(皮蛇)

帶狀皰疹(皮蛇) 疱疹病毒科是一種雙鏈 DNA 病毒,可在人類和動物上造成疾病。目前已知疱疹病毒科中有 8 種病毒可造成人類疾病,這類病毒被統稱為人類疱疹病毒( Humanherpes virus ),簡稱為 HHV 。人類疱疹病毒第一型( HHV-1 = HSV-1 )及人類疱疹病毒第二型( HHV-2 = HSV-2 )會造成人類單純疱疹第一型及第二型,發生率很高,門診常見,尤其單純疱疹第一型,常以嘴角或嘴唇的小水泡。 HSV-1 是通常幼兒期口傳染的,但也可能是性傳染的。 HSV-2 主要是性傳染的 。 人類疱疹病毒第三型( HHV-3 ),就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( Varicella-Zostervirus ;簡稱 VZV ),會引起水痘和帶狀疱疹。這是這篇的主題。 水痘病毒 具有 高度 傳染力,經由 飛沫 或 直接接觸 傳染。第一次感染會發生水痘,之後此病毒便潛伏在感覺神經節內,包括第五對(三叉)腦神經和 31 對脊神經,在人體免疫力較弱時會再度活躍起來,會沿著感覺神經遊走到皮膚上,引發紅疹和水泡。 在到達皮膚之前,感覺神經已經先受到破壞,在皮疹出現前,病人會先有疼痛感覺 ,過幾天後水泡再長出來。剛開始時可能是局部的紅腫,過了幾天,皮膚紅腫處開始出現水泡,此時患者可能會感到像是針刺或灼熱的疼痛,皮膚紅腫和水泡大約在 7 到 14 天後會開始結痂癒合。某些患者,帶狀疱疹痊癒後會留下皮膚變色的情況,有的可能永久變色,即使皮膚紅腫和水泡癒合後,疼痛仍可能持續下去,有些患者可能必須忍受疼痛達 1 到 3 個月,嚴重者,甚至持續數年。 皰疹的分佈因為是順著感覺神經控制的皮節( dermatome )分布,因為不論第五對腦神經或是脊神經都是一節一節的左右分布,不會超越過中線,所以帶狀疱疹發作時大多長在身體的一邊,極少會整整環繞身體一周的。好發部位以軀幹胸脅部、腰部居多,尤其肚臍上下 ,剛好是皮帶位置。老一輩的人常相信,如果這些水泡完整的環繞身體一周,人便會被這蛇給 “ 纏死 ” ,只要適當治療,通常都會在 2 至 4 週內痊癒。 關於帶狀疱疹的傳染問題:帶狀疱疹水泡沒破的話,是不會傳染的。所以基本上,建議病人不要把水泡弄破。帶狀疱疹的水泡液中還是有一些病毒,如果沒得過水痘的人接觸到帶狀疱疹的水泡液,有可能會得到水痘,但不會得到帶狀

惱人的鼻涕倒流

惱人的鼻涕倒流 有些人一早起床,總覺得咽中有異物感,想清清喉嚨,或喝點開水,比較舒服;也有些人是晚上躺下來睡覺時,容易咳嗽,咳出一些黏液,但是沒有感冒,在白天也不會咳嗽;有些人常喉嚨癢癢,講話時說著說著,聲音會開岔。 有以上症狀的人,應該都是鼻涕倒流引起的症狀,吃咳嗽藥、化痰藥效果不好,因為它是鼻子分泌的黏液,當然效果不好。是鼻子較裡面產生的黏液,所以它不會往前從鼻孔流出,而是由吭嗓、鼻咽的通道,往下流而卡在咽喉的部位,可能會進入胃中,也有可能進入氣管中。若是進入氣管中,小孩易引起氣喘哮鳴;若是進入胃中,有日本醫生認為與幽門桿菌引發十二指腸潰瘍有關。 鼻涕倒流常見於有過敏性鼻炎、慢性鼻炎的患者,或見於感冒的後遺症,大人小孩男生女生都會發生,療程反而長於一般的感冒。 飲食要注意避免生冷蔬果、烤炸辣的食物、冰品飲料,這些都會加重鼻黏膜的黏液分泌,甜的飲料食物也要避免,糖會生痰,增加組織液黏稠度。 鼻涕倒流引發喉嚨的不適與胃食道逆流有點近似,但胃食道逆流應該伴有胃腸不適,胸口食道灼熱感,口中有酸胃等症狀,應該可以鑑別的。鼻涕倒流也相似於中醫提及的梅核氣、咽中有炙癵,但這較常見於更年期婦女,因肝胃氣機鬱結不暢引起的。  西醫治療 鼻涕倒流與治療鼻過敏類似,服用抗組織胺、抗生素、消炎藥或促血管收縮的噴劑,一開始會很有效,也是一般民眾或父母看西醫耳鼻喉科的取向,但若體質不改變,飲食作息沒有配合,西藥吃久了,症狀反復,遷延難癒,對胃腸也有一定損傷。    中醫治療 鼻涕倒流與治療鼻過敏也類似,但多加了體質調整,鼻子屬肺的系統,但中醫觀點,脾胃腎與肺系都有相關,不是只單治鼻涕倒流而已,雖然一開始的收效較慢,但要讓體質變好,希望鼻涕倒流能漸漸遠離或發作頻率能漸漸的少。除此,中醫仍強調飲食作息要調整,當家中溼氣太高時要除濕,讓鼻子的問題減少發生。   說到濕氣的問題,我有 2 位廣東嫁來台灣的病人,住廣東時不曾有鼻子的問題,因為廣東較乾燥,一來到台灣,因濕氣較重,兩個人都開始患有鼻子的問題。所以中醫有環境醫學,內經時代就強調水土差異,環境飲食改變會引發潛在的機會性疾病。